上海大剧院成立二十多年来,大江南北、名家新秀等不同阵容的《牡丹亭》曾在此先后上演

上海大剧院成立二十多年来,大江南北、名家新秀等不同阵容的《牡丹亭》曾在此先后上演

上海大剧院成立二十多年来,大江南北、名家新秀等不同阵容的《牡丹亭》曾在此先后上演
上海大剧院成立二十多年来,大江南北、名家新秀等不同阵容的《牡丹亭》曾在此先后上演。如今,这部诞生于四百余年前的传奇即将迎来当代创作者的最新演绎,“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——重逢《牡丹亭》”将于8月10日至14日在上海大剧院迎来世界首演。“头号玩家”带观众“闯关”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著作《牡丹亭》,讲述的是杜丽娘于梦中生情继而病死还魂,和梦中的书生柳梦梅人鬼相恋,终于起死回生缔结姻缘的故事。时下流行故事有头有尾的《牡丹亭》串折演出大多出自原著里的《闺塾》《惊梦》《寻梦》《写真》《闹殇》《冥判》《拾画》《玩真》《幽媾》《冥誓》《回生》,基本囊括前三十五出的主干情节,当代标榜全本的演出,也做不到对原著一字不改,大多需要连续两至三个晚上可以完成演出。剧作家罗周多年来面对《牡丹亭》,想的主要就是:回到原著,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,破解“《牡丹亭》密码”。其关键点在于两个“梦”,一是杜丽娘之梦,见原著《惊梦》;二是柳梦梅之梦,见原著《言怀》。在罗周看来,事实上第二出《言怀》柳梦梅之梦跨越了七出戏,在第十出《惊梦》里与杜丽娘之梦合二为一,汤显祖在此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戏剧结构,涉及到时间线的剪断重组与封闭循环这两个极具现代性的叙述方式。“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——重逢《牡丹亭》”邀请罗周担任编剧,将基于原著的这番创新创造搬上昆曲舞台,以杜丽娘“起死回生”为主体,其中原著《言怀》《玩真》《魂游》《幽媾》《冥誓》《回生》为主,《惊梦》《寻梦》等名折名曲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入,所有新写念白曲文均是化用原著,称得上“无一字无来历”,依赖于罗周对原著的深刻领悟和传奇创作的深厚功底。舞台剧导演马俊丰再度和罗周合作,以“听到后心里在放礼花”形容对编剧创新解读的称赞和认可。“我们这次的版本虽然是基于原著,但其实汤显祖非常有趣,在原著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可以‘闯关’的钥匙。等了四百年,终于罗周把钥匙一一捡起来了。”由主创主演组成的“头号玩家”,将在一晚三小时内带领当代观众打通彩蛋关。“梅花奖”单雯张军首度携手“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——重逢《牡丹亭》”打破剧团壁垒,两位中国戏剧最高奖“梅花奖”得主来自江苏南京的昆曲闺门旦演员单雯,上海的昆曲小生演员张军将在该戏中首度携手合作,他们各自的代表作《浮生六记》《春江花月夜》均由上海大剧院制作或参与出品。单雯对此次演出非常期待:“从我学昆曲起,《牡丹亭》演了上千场,就像每天都在演一样。但是这次不一样,这版《牡丹亭》既有传统的韵味,又能够看到当代的舞台美学。”张军则认为,“上海大剧院在制作传统戏剧美学的路上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标杆,给了昆曲演员机会。”对于即将推出首台打上大剧院版标签的昆曲《牡丹亭》,总经理张笑丁说:“上海大剧院一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,弘扬民族艺术形式。提炼传统内核衔接当代呈现,让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,去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,再次释放传统的经典魅力,这在昆曲《浮生六记》的广受好评中得到印证,也是大剧院创制中心今年重点打造的‘东方舞台美学’品牌希望传递给观众的,最新的尝试就从昆曲《牡丹亭》开始。”根据最新防疫要求,剧院按50%限流开放,“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——重逢《牡丹亭》”首轮演出一连5场将使得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近舞台,不仅是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境之外再度相会,也意味着久违的日常观演生活和所有人“重逢”。